
期刊简介
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医药卫生类专业学术期刊。创刊以来始终遵循办刊宗旨,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及方针政策,结合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亿并逐年增加的现状,为促进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,吸收借鉴国内外老年心、脑、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,全心全意为老年医疗保健专业服务。 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(国内统一刊号:CN11-4468/R,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9-0126,邮发代号:2-379)。现为月刊,大16开本,72页,用铜板纸印刷,图文并茂。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,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。2004年获得全军医学期刊“优秀学术质量奖”。主要报道国内外老年心脏疾病、脑部疾病、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,包括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影像学、遗传学、流行病学、临床生化检验与药物、手术和介入治疗以及有关预防、康复等。主要栏目:专家论坛、述评、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循证医学荟萃、继续教育园地、保健与康复、综述、讲座、病例报告、论著摘要、读者·作者·编者等。 读者对象为从事老年临床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、科研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。
高温下藿香正气水的致命隐患
时间:2025-06-17 15:15:13
近期,全国多地持续遭遇40℃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,防暑降温产品需求激增。然而在藿香正气水销量暴涨的背后,一个隐藏的健康杀手正悄然浮现——因错误使用引发的双硫仑样反应,其危险性甚至远超中暑本身。这种因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的急性中毒反应,已成为高温天气下最容易被忽视的"隐形杀手"。
当传统防暑药遇上现代用药习惯
藿香正气水作为含有40%-50%酒精的OTC中成药,其"解暑"功效背后暗藏化学风险。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时,药物分子会抑制肝脏代谢酒精的关键酶,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,引发剧烈头痛、呕吐、血压骤降等中毒症状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许多患者在服用头孢后并未意识到药物代谢需要5-7天周期,误以为"隔天饮酒就安全",实则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。临床数据显示,饮用白酒引发的反应强度可达啤酒的3倍以上,这对习惯用藿香正气水解暑的饮酒人群构成双重威胁。
被低估的致命组合
除头孢类药物外,硝基咪唑类抗菌药(甲硝唑、替硝唑)、降糖药格列本脲等七大类常用药物都与酒精存在致命协同效应。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,这种反应可能诱发不可逆的心肌损伤——当40℃高温导致血管扩张时,药物与酒精共同作用会使血压呈断崖式下跌,比普通中暑更快引发器官灌注不足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记录显示,夏季接诊的双硫仑样反应病例中,约60%源于藿香正气水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,多数患者误认为"中药无害"而超额服用。
高温下的认知误区
在持续极端高温环境下,三个认知偏差正在加剧风险:一是将含酒精解暑药当作"防暑疫苗"过量服用,实际上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湿暑型中暑,对高温暴晒导致的脱水型中暑反而会加重体液消耗;二是用冰镇服药企图降低刺激,却不知低温会延缓药物分解,延长毒性作用时间;三是盲目替代专业防暑措施,有建筑工人为图方便,将藿香正气水与退热药同服,导致肝肾双通道中毒。某服装城销售数据显示,同期羽绒服销量异常增长129%,折射出公众对极端天气应对策略的混乱。
建立立体防护体系
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新型健康威胁,需要构建三级防御机制:用药前72小时至用药后7天严格禁酒(包括含酒精食品与药品);选择无酒精型替代制剂如藿香正气软胶囊;将物理降温(湿毛巾擦拭)与药物干预间隔1小时以上。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层面已开始引导健康消费,13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政策,客观上为减少药物依赖型防暑提供了替代方案。当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时,最安全的"解暑药"或许是开启一台能效比达5.0的新风空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