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医药卫生类专业学术期刊。创刊以来始终遵循办刊宗旨,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及方针政策,结合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亿并逐年增加的现状,为促进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,吸收借鉴国内外老年心、脑、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,全心全意为老年医疗保健专业服务。 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(国内统一刊号:CN11-4468/R,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9-0126,邮发代号:2-379)。现为月刊,大16开本,72页,用铜板纸印刷,图文并茂。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,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。2004年获得全军医学期刊“优秀学术质量奖”。主要报道国内外老年心脏疾病、脑部疾病、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,包括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影像学、遗传学、流行病学、临床生化检验与药物、手术和介入治疗以及有关预防、康复等。主要栏目:专家论坛、述评、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循证医学荟萃、继续教育园地、保健与康复、综述、讲座、病例报告、论著摘要、读者·作者·编者等。 读者对象为从事老年临床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、科研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。
2025国自然大动作!严管评审专家
时间:2025-04-29 15:30:45
2025 年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国自然)迎来了一场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改革,而其中针对评审专家的严管举措,无疑将成为提升科研资助公正性与科学性的关键一环。
一直以来,国自然的评审专家们肩负着重大责任,他们手中的评分笔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众多科研项目能否获得资金支持,得以开展深入探索。然而,过往也并非毫无瑕疵,部分评审专家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,如人情评审、利益关联未充分披露等,就像隐藏在科研生态中的“毒瘤”,影响着公平竞争的环境,也让真正有价值、有创新的科研项目可能被埋没。此次改革,就是要直击这些痛点,重塑评审环节的纯净与公正。
严管首先体现在评审专家的遴选机制上。以往或许存在一些相对宽松的准入标准,使得个别并不完全适配的专家进入评审队伍。而现在,选拔过程将更加精细化、严苛化。不仅要求专家在本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,还需考察其科研伦理意识、公正评判的过往记录等多方面素质。例如,会综合考量专家近五年内参与科研项目评审的次数、好评率,是否存在因评审不公被投诉且查证属实的情况等。只有全方位达标的学者,才有机会成为国自然评审专家团的一员,从源头保障评审队伍的高质量。
在评审过程中,监督力度更是空前加强。以往评审多依赖专家自身的自觉与职业道德,可人性总有复杂的一面。如今,每个评审环节都被置于严密的“监控”之下。专家的每一个打分细节、对项目的书面评价,都要详细记录在案,后续可供追溯核查。同时,引入了同行评议与交叉校验的方式,不同专家组之间相互审视评审结果的合理性。倘若一位专家对某类项目打出的分数与其他多数专家差异过大,又没有充分合理的说明,那么这一评分很可能就会被认定为异常,进而触发深入调查。而且,对于评审专家与申报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,如师生关系、同单位合作关系乃至潜在的商业合作关系等,都要求专家进行更全面、深入的主动申报,一旦发现隐瞒,将面临严厉惩处。
为了确保评审专家能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,培训环节也成为了重点。在每届评审工作开启前,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培训,不再是简单讲讲规则,而是深入剖析过往典型的评审失误案例,让专家们清晰认识到不规范评审带来的严重后果。同时,邀请资深科研管理专家、科研诚信建设领域的学者,来讲解最新的科研政策导向、如何精准识别项目的创新性与科研价值,帮助评审专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,提升评判能力,使其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科研项目时,能够依据科学标准,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。
退出机制也愈发明确。对于那些多次出现评审失误、违反评审纪律或者不能适应新评审要求的专家,不再姑息迁就,而是及时清理出评审专家队伍。这打破了以往那种专家“终身制”的安逸状态,时刻督促着每一位评审专家要与时俱进、严谨负责。
国自然 2025 年的这场严管评审专家的改革风暴,绝非一时兴起,而是旨在为科研领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、公平竞争的环境。让真正有实力、有创新思想的科研人员能够凭借本事获得支持,让国家的科研资金能精准浇灌到最具潜力的研究项目之中,助力我国科研事业向着更高质量、更高水准稳健迈进,在全球科研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,收获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,推动各个学科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。相信随着这些严管举措的落地实施,国自然的评审环节将脱胎换骨,成为科研生态中坚实可靠的保障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