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

期刊简介

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医药卫生类专业学术期刊。创刊以来始终遵循办刊宗旨,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及方针政策,结合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亿并逐年增加的现状,为促进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,吸收借鉴国内外老年心、脑、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,全心全意为老年医疗保健专业服务。 《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》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(国内统一刊号:CN11-4468/R,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9-0126,邮发代号:2-379)。现为月刊,大16开本,72页,用铜板纸印刷,图文并茂。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,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。2004年获得全军医学期刊“优秀学术质量奖”。主要报道国内外老年心脏疾病、脑部疾病、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,包括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影像学、遗传学、流行病学、临床生化检验与药物、手术和介入治疗以及有关预防、康复等。主要栏目:专家论坛、述评、临床研究、基础研究、循证医学荟萃、继续教育园地、保健与康复、综述、讲座、病例报告、论著摘要、读者·作者·编者等。 读者对象为从事老年临床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、科研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。

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 省级 双月刊

时间:2023-04-12 15:22:00

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(CN 15-1101/R ISSN 1004-0951)是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综合性科技期刊。1954年创刊,原名《内蒙古卫生通讯》,蒙、汉文版,双月刊。1957年改名为《内蒙古卫生》,月刊,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停刊。1981年复刊(汉文版),季刊。1987年公开发行。1995年改为双月刊。2004年改为月刊。

1953年初,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卫生宣传队,该队1954年创办了蒙汉文版的《内蒙古卫生通信》,双月刊,是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的前身。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党和政府卫生工作方针、政策;布置卫生工作任务和要求;交流各地卫生工作经验;根据卫生干部业务学习规划,刊登业务学习材料。

1957年下半年,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宣传队改为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宣传室,仍为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下属事业单位。同时,将《内蒙古卫生通讯》改名为《内蒙古卫生》,月刊。《内蒙古卫生》除继续刊载卫生方针政策外,主要刊登学术性文章,为广大卫生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停刊。

1980年,筹建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科学院的同时,着手《内蒙古卫生》复刊事宜,组建了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;1981年正式复刊,刊名为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,一直延续至今。此后,随着全区卫生事业和医学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,刊出内容亦作了相应的调整,主要刊登医学科技论文,辅以有关学术交流情况、重大会议报道等新闻性文章。1985年上半年,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科学院撤销,编辑部划归卫生厅新组建的宣传情报研究室。1988年上半年,在卫生厅宣传情报研究室的基础上,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,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编辑部脱离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,挂靠卫生厅医学科研教育处。1988年12月,卫生厅将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、《内蒙古中医药》、《蒙医药》、《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》四个编辑部联合成立了内蒙古医学杂志社,仍挂靠厅科教处。杂志社不是独立法人单位,各编辑部仍按隶属关系独立办公,编辑出版各自的杂志。

1996年12月,内蒙古自治区编委以“内机编发〔1996〕99号”文批准内蒙古医学杂志社成为直属卫生厅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,主办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。

2005年12月,内蒙古医学杂志社和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合并,仍为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直属事业单位,李玉成任内蒙古医学会秘书长兼内蒙古医学杂志社社长。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和内蒙古医学杂志社的成功合并,使全区卫生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、学术活动、科技论文的发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,学会工作和杂志工作互为促进,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。

《内蒙古医学杂志》从1954年创刊以来,历经风雨,经历了创刊、停刊、复刊;由行政性内容为主到行政、科技内容兼有,直至完全刊登综合性医学科技内容。由季刊到双月刊、再到月刊,逐步壮大。至2005年底,共刊出(包括增刊)340期。1981年复刊后,刊发科技论文20 312篇。屡获内蒙古自治区、华北地区、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荣誉称号,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。万方数据—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,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、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、中外科技期刊数据库、《中国生物学文摘》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。